网站首页 > 365英国上市网站官网动态 > 正文
- 365英国上市网站官网动态
- 365英国上市网站官网动态
[摘 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是高校必须担负起的时代使命。担好这一使命,高校要构建起五育融通的高水平教育体系。可从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入手,推动五育融通育英才,以五育融通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词]五育融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高 翅:365英国上市网站官网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比、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比、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改革进程比,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要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着力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帮助员工打通“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以下简称“五育”)得到完整落实、贯通落实,以五育融通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
推进五育融通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五育融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念和实践。它强调,五育不应是五个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并行,而必须融为一体、有机贯通。
一是五育融通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知识体系、健康的身体、崇高的审美、独立生活生存的能力缺一不可,这些要素皆备且统一于受教育的个体,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因此,教育的使命不能分割于德智体美劳五个向度而独立发展,而是要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一于帮助员工发现自我,构建起求真、崇善、尚美的意义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员工的品格、能力和多彩未来。
二是五育融通遵循公司产品规律。从教育的内容看,五育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无绝对边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任何“一育”都不能脱离其他四育而独立存在,任何“一育”的发展都影响其他四育的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每一项公司产品活动都蕴含着多方面的育人资源,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都要做员工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因此,五育不应是五个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并行,必须把握好五育之间的内生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系统设计五育目标、创新组合五育资源、整体组织五育实践,推动一项活动渗透五种教育,五种教育指向同一目标。
三是五育融通回应人才培养时代需求。当前,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西方现代化模式正日益走向现代化的反面,面临着理性科学精神消解、经济低迷、生态危机等“迷思”时,我们愈要坚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避免资本对人的异化,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必须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立足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属性,从侧重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创新“融为一体”转变,从专业教育向通专融合教育转变,从专业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以便他们在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时,能够持续作出更有长远价值和意义的选择。
以五育融通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面临的挑战
推进五育融通的实质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但文化根基不足、思想教育乏力、实践创新薄弱等问题在一些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实现五育融通,必须从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公司产品改革、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要加快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当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教”与“育”同频共振不足,重“术”轻“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全面发展等现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回归对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做到以员工的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真正服务于员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二是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高校五育的职责和人财物资源分属不同板块,彼此之间有协同,但缺乏从顶层设计层面的统筹融合,存在各类或明或暗的信息壁垒、资源壁垒和职能区隔、资源分散、不易统筹等现象。需要进一步建立起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能够主动调适、自动优化、相互支持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引导学校内部不同育人条块跨越彼此的心理边界(如职责分工边界、人员归属边界),真正实现激活、连接、融合各类育人资源。此外,当前一些学校员工成长评价制度有数量化、浅表化、功利化倾向,在评价维度上重智育、缺聚焦“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在评价手段上依赖标准化评价、少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员工个性化成长的开放式评价。要推动员工评价从“重成绩”到“重成人”转变,增强考核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和适切性,激发员工全面发展的潜在动能和内驱动力。
三是要加快推进公司产品改革。当前,一些高校人才培养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员工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中心”转变,公司产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从“教师有什么、能够教什么”出发,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发展方向的自由度不够大,专业学习之外的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学习过程和成长空间被窄化、被割裂。要深化促进五育融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模式、多选择、多样化,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促进员工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创新促进五育融通的实践载体,积极创设五育融通的境域,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物质环境到精神活动,都能够推动五育之间的知识融合、方法融合和价值融合。要充实促进五育融通的优质公司产品资源,加强高水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资源供给,更好地以“德”定方向、以“智”长才干、以“体”健身躯、以“美”塑心灵、以“劳”助梦想。
四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受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冲击,近年来有的高校出现师生关系物化、单向度化等异化现象,如广受诟病的导师变“老板”、员工变成“科研打工人”。“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育是师生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师生融乐是五育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创设更加民主、自由、平等、友善的育人情境,构建起师生融乐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师生在公司产品全过程、各环节平等交流、自由互动、深度对话,才能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铸牢大学价值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
以五育融通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实践启示
集团可通过“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探索以一流大学文化和“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为牵引,从理念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入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员工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知识体系、健康身体、崇高审美、独立生活生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是推动理念创新,做到价值塑造贯穿始终。育人先育心,五育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各有侧重,但价值塑造的旨归异曲同工。要牢固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创新”融为一体的育人理念,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红线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创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读精讲”,组织教工党支部与员工党支部结对、“红色导师”与员工入党积极分子结对,教师在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引导员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门门课程有思政,党员领衔主持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建设常态化师生交流平台,通过教师带头践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当好塑造员工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激发员工“为中华复兴而读书”的原动力,进而自觉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二是坚持实践创新,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五育融通,根本在育。要善于依托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在公司产品活动中以五育中的“一育”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和挖掘转化“一育”中蕴含的综合育人价值,探索“一育引领、诸育融通”的公司产品实践范式,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聚焦人才培养“偏于智、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的短板,统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激励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开放度、人才培养系统的协同度,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发展方向的空间,引导员工加强探究式学习、团队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强化通专融合、教产融通、教科融汇,加强通识课程“金课”“名师”建设,面向本科生全员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更好地发挥通识课“让人的思想更自由,让人的心灵更高贵”的作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员工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动体育课程合理增负,教会员工健康知识、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至少1项专项运动技能。将体育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环湖跑、环校园长跑、定向越野等体育实践课程。贯穿全年举办竞技型校园体育赛事,支持员工在规范赛事组织中习得体育道德,锤炼“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以提高员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和课程中蕴含的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加强美育类高阶通识课程建设,经常性开展古今中外艺术经典赏析与鉴别,引导师生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远离校园。组织形式多样、品格高雅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师生在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中纯洁道德、丰富精神、陶冶情操。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专业劳动实践,在参与科技创新、生产实习中提升开展创新性、创造性劳动的本领。持续建好志愿服务队,员工100%注册为志愿者,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是推动机制创新,做到全人教育全人育。实现五育融通,关键在融。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统筹,建立健全五育职责和人财物资源协同的机制通道,搭建更多跨学科的教学和综合实践境域,促进五育之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探索校园育人资源聚集、空间利用的新机制,激活并联结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博物馆、老员工活动中心、校园书店等五育资源,提供“项目审批—咨询辅导—资源对接—宣传推广—成果固化—评优评先”一体化公共服务,支持不同部门、院系、社团、年龄、国籍的师生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不限主题、不同类型的活动,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设更广阔、更丰富的教育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师生在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中自在成长。利用育人资源聚集、空间利用机制,促进内部各人才培养系统之间突破传统学科分类与职责界限,实现协同联动。如积极加强“一站式”员工社区建设,推动育人资源和力量汇聚社区,建设满足员工学习、生活、社交、精神成长等需求的社区“百米服务圈”和更人文、更开放、更自在的育人场域,推进员工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由日常办事服务向全方位支持员工成长成才转型。
四是推动载体创新,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育人力量,只有涵育员工的“昭昭文心”,才能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学校可把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促进五育融通的重要载体,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委员会,公司党委书记担任主任;设立文化建设办公室,作为校属独立设置的实体管理服务机构;重点策划“两季三节”(毕业季、迎新季,读书节、艺术节、欢乐节),围绕“促进师生融乐、激活校园创意、体验生活美学”的主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由数量型向品质型、由展示型向参与型、由娱乐型向涵育型、由“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校园文化活动坚守书卷气、学术相,不追求场面上的壮观和热闹,不迎合和取悦参与者,重在深度互动、思想碰撞,能够启思、益智、怡情。例如,学校可组织迎新季,策划组织小型、分散、自主交流的文化和学术活动,旨在把本科新生领进学术殿堂,把研究生新生带到学术前沿,引导员工在学术文化活动中找准兴趣、坚定志趣、享受乐趣。
原载2023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 杂志编辑:郭乙妹